2005年新学期刚开始时,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校门口聚集了大量路人和媒体记者,纷纷拿起摄像机对一名10岁的小男孩进行报道。这名男孩名叫张炘炀,因其“天才儿童”的称号而备受关注。他以超过本科录取线47分的优异成绩被录取,成为该校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大学生。
10岁进入大学,13岁获得硕士学位,16岁获得博士学位,张炘炀的人生轨迹令许多人羡慕不已。然而,令人始料未及的是,这位天赋异禀的少年成年后竟选择了“躺平”,依靠父母生活,不愿继续拼搏。那么,这个“天才儿童”的人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故事?又是哪一次转折让他的人生方向彻底改变?
张炘炀1995年出生于辽宁盘锦。或许是天赋异禀,父母很早就察觉到他不同于常人的一面。这个孩子从最初学走路、学说话,每一个成长的阶段都比同龄孩子领先许多。几个月大的时候,母亲开始给他买绘本,而不是普通的玩具,因为张炘炀对书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。那时他刚学会说话,妈妈便常常在家给他朗读绘本。
展开剩余87%有一次,妈妈忙于做家务,张炘炀自己拿起绘本开始阅读,只见他嘴里不停念叨,母亲凑过去一看,惊讶地发现孩子用手指指着绘本上的字,一个字一个字地发音,而且发音非常准确。那一刻,妈妈惊呆了,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有如此过目不忘的能力,连刚刚简单读过的字都能快速识别。
她立即打电话告诉孩子的父亲,对方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:“咱们儿子可能真是个天才,以后一定要重点培养!”张炘炀的母亲是一名教师,擅长教育孩子,父亲则是一位高学历人才,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张炘炀天生就具备了良好的成长条件。
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,张炘炀的才华日益显现。到了2岁时,他认识的汉字超过了1000个,背诵的古诗词更是数不胜数,这让父母欣喜若狂,觉得孩子的未来无限光明。每当谈及儿子,父母脸上总洋溢着骄傲的笑容。
3岁时,张炘炀进入幼儿园,但与其他孩子不同,他对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不感兴趣,表现得异常专注和出众。父母认为幼儿园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耍,学习效果有限,觉得孩子浪费时间,于是在他5岁时将他提前送入小学一年级。
进入小学后,张炘炀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,经常追着老师请教尚未学到的内容。老师们对他格外关照,班级中的第一名几乎没有悬念永远是他,其他同学只能争第二名。看到孩子如此优秀,父母与老师商量后决定让他跳级。尽管学校不支持超前教育,但鉴于他已掌握所有课程,重复学习毫无意义。
两年后,张炘炀直接参加小升初考试,并以同样快速的节奏完成了初中和高中课程。高考那年,他只有10岁。最终,他以505分的成绩一举成名,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。
虽然这所学校在国内名气不及清华北大,但对于一个年仅10岁的学生来说,已经是极其罕见的成就。老师建议他再复读一年,凭借天赋和成绩考取顶尖高校绝对不是难事。然而,父亲认为孩子10岁就读大学已足够光荣,不必过于追求名校排名。他相信儿子未来一定会继续深造。
大学开学当天,张炘炀站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门口,吸引了媒体和众多路人的目光。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是全权包办生活中的一切事务,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都会满足,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都投入到学习上。这种过度溺爱为他未来的堕落埋下了伏笔。
考虑到张炘炀年纪尚小,父亲放弃了自己的工作,选择陪读,学校也专门为他们提供了独立宿舍,避免与其他同学同住。尽管校方的安排无可厚非,张炘炀却对此不满,觉得宿舍条件简陋,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。
父亲则耐心安慰儿子,负责照料他的饮食起居。白天儿子上课时,父亲在宿舍写作,经过长期积累,出版了一本名为《神奇的学习》的书,主要介绍学习方法和技巧。尽管如此,父亲对儿子的管教和监督毫不松懈,张炘炀的生活几乎只有“学习”二字,没有朋友,没有社交,也没有娱乐活动,因为父亲认为这些都是浪费时间。
这样的环境严重损害了张炘炀的身心健康,他感到压抑,无法自主做决定,除了顺从父母,别无选择。他的心理压力不断加重,生活技能却极为匮乏。可以说,他虽然有着10岁的年龄和20岁的智商,却仅具备5岁的生活能力。
在父母的压力下,张炘炀一边努力一边忍受。13岁时,他考取了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,但他的心理状态已发生巨大变化。青春期的叛逆让他不再完全服从父母的安排。
张炘炀内心深处并不喜欢如今的自己,渴望像普通同龄人一样享受正常的生活和社交。他的世界如同黑白影像,看不到未来的多彩。他将自己的困境归咎于父母“学习至上”的教育理念,开始有意疏远他们,甚至染上了打游戏成瘾等坏习惯。
为了弥补童年缺失的自由,他要求父母在北京买一套房子,好让自己单独居住。北京的房价高昂,这对家境并非富裕的家庭来说是个沉重负担。父母起初劝说无果,儿子甚至以罢学相威胁。虽然此时张炘炀的学历已经很高,父母仍希望他继续攻读博士。
无奈之下,父亲只得租下一套房子,并伪造了房产证糊弄过去。买房成了张炘炀和父母之间达成的妥协条件,博士考试则成了交换的筹码。
2011年,张炘炀顺利考上北京航天大学博士,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。然而,他的心思早已不在学业上,博士身份只是为了应付父母,换取自己想要的条件。后来他得知所谓买房只是租房骗局,对父母失望透顶,认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完全被父母操控,自己不过是个无情的“学习机器”。
于是,他开始放纵自己,对学业敷衍了事,沉迷游戏,几乎面临博士毕业危机。母亲看不下去,托人帮他找工作,觉得凭借扎实的文化基础,找份正常工作没问题。
但张炘炀内心浮躁,看不上普通职业,几个月后便辞职。之后尝试了几份不同工作,均以失败告终。最终,他彻底放弃了就业,选择依赖父母生活,成为啃老族。
如今,张炘炀已经快30岁,除了学业外一无所成,不擅长社交,没有女友,也无法将学识转化为社会价值,每天无所事事。父母看到儿子如此境遇,既心痛又无奈,既恨他不争气,也悔恨自己当年过度逼迫,忽视了孩子的全面成长。可惜一切已难挽回。
这个故事警示我们,揠苗助长绝非良策,许多父母像张炘炀的父母一样,拼尽全力逼孩子取得高分,却不顾及孩子的内心和全面发展。教育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,给予爱与自由,让他们学会为自己做决定并承担后果。
父母若一味溺爱包办或只注重成绩,忽视情感培养,难以培育出健康人格的孩子。过度教育导致的逆反心理往往比普通成长的孩子更具破坏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富牛-在线股票配资公司-股票10倍杠杆软件-股票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